查看原文
其他

再不会傻傻分不清了!他们让大熊猫用上了“人脸识别”

我与师大的故事 西华师范大学 2022-04-27


“大熊猫间的“龙门阵”怎么摆?”

“都是“黑白脸”的大熊猫如何区分?”

“听过人脸识别,可“熊脸识别”又是啥?”

这一串串旁人听了一头雾水的难题正是他满怀热情、每日钻研的趣题。

他来自生命科学学院,作为大熊猫保护研究的“后来人”,读研期间就已参与了12篇论文的撰写发表,它们分别登上多期省级、核心及SCI刊物,让我们一起走进西华师大生命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侯金。



侯金在卧龙自然保护区进行野外调查



“大熊猫研究与保护是我热爱的事业”



谈及侯金与大熊猫研究的结缘,还是在大一下期,也就是2015年6月。

一天,老班在班级QQ群里发布了一条关于“保护区红线规划科研项目”调研员招募的信息。当时正琢磨如何让自己“专”起来的侯金心想,“实战的机会终于来了!”便马上报名,踏出了第一步,他也没想到这次野外科考会成为自己人生的重要节点。

侯金一行去到了各个大熊猫分布以及历史分布的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进行问卷调查和野外考察,所到之处都是相对完整的原始森林环境,偏远且地势复杂,现代设施紧缺,以致很多工作的开展难度增大。



侯金在大金川切割山地进行两栖动物标本采集


在这为期48天的调研中,他们在四川、湖南、广东等各大保护区间奔波。早上8、9点就开始工作,常常到夜里11、12点仍在转点,夏日燥热,蚊虫聒噪,星光穿透夜晚的黑暗在偏僻的山区闪烁,车灯还亮着。在舟车劳顿之外还有不被理解的无奈,有时话还没说完就吃了“闭门羹”,“有几次我的同伴直接被赶出来了,”调研陷入僵局。但这并没有让侯金灰心,他和团队成员们迅速调整心态,尝试着转换访谈的说话技巧、送些生活用品作回馈、或者提前联系当地村干部取得支持等等,克服着一个又一个难题。



侯金在卧龙自然保护区采集大熊猫化学信号物质


“48天的不间歇调研,有过倦怠么?”记者不禁问。“说实话,没想过这个问题,”侯金认真说道:“第一次出去亲身看到这些保护区贫穷的境况,了解野生动植物的资源状况后,是真的会有那份冲劲和使命,想通过自己专业上的努力做些什么。”

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不是说说而已,要靠很多人的共同努力,有的当地居民、社会人士以及科研人员甚至为之奋斗了一辈子,而侯金选择加入这个集体。“不是图完成课题任务,是真的有意义,想去做,大熊猫作为‘旗舰物种’,保护好它,更多的野生动植物也能得到保护。”




“出标志性成果是我努力的方向”



侯金(中)在实验室进行分子实验


选择容易坚持难,除了常跑野外拿第一手资料,如何让自己的研究成果被看见,怎样创造出价值?这都是侯金无法回避的难题,论文的撰写发表由此成为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2017年,他着手撰写第一篇论文。万事开头难,实验室、食堂、宿舍的三点一线成为侯金的生活日常,早上9点到晚上10点的工作时间雷打不动。“我们课题组比较严格,初稿形成后光在自己人手上审改就改了十几遍”,辗转至2018年3月才敲定发表。



侯金(右2)大熊猫面部识别团队


而2020年发表的关于大熊猫面部识别的论文“Identification of animal individuals using deep learning: A case study of giant panda”在2015年就开始筹备。设定好研究计划后,侯金一行6人就马上动身,到川内几个熊猫基地奔走采样,带回65000余张大熊猫面部照片样本。但不是每张都能用的,“还要对照片样本进行筛选截取,构建识别模型,”而照片的质量以及各种参数的变化都会对最终识别的准确度产生影响。面对如此巨大的样本处理工作量和技术性难题,侯金倍感压力,但他没有因此丧气,分解好问题,一步步攻克。

“后来好在有计算机学院郑伯川教授和数信学院何育欣师兄的技术支持,才让前面的心血没有白费,”侯金感激道。在铲平“两座大山”后终于到最后一步——论文撰写,行百里者半九十,也是删改批阅几近半年才算完成。



侯金在第十八届中国生态学大会研究生论坛作报告


“心累也得继续,想让大家了解这个成果的价值,只有坚持。”在这般自我勉励下,论文圆满结束,并被刊载于国际保护生物学权威期刊——Biological Conservation,让更多人看到了关于大熊猫研究的最新成果。

“这项新成果已经在卧龙自然保护区投入使用了,现在也正在与宁夏牧场进行应用转化。”侯金兴高采烈地说道。

“科研就是这样,过程曲折漫长,但其中不断出现的一些意外和惊喜给人无尽的动力,推动你一步步向前追求,”侯金告诉记者,“对我而言,做科研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去享受探索未知领域的乐趣。”



侯金获2020年“第四届●南充嘉英荟”十大双创新锐



“西华师大是我梦想生长的沃土”



历经过迷茫,跨越过难关,取得过成果,在西华师大生活学习的7年,侯金在扎根和淬炼后走向蜕变。从社区调查、野外科考到攻克难题、参会交流等等,他一步步探索,变得愈发自信从容,回首在师大的7年,侯金心怀感激。



侯金获第十八届中国生态学大会研究生优秀报告奖


深夜路灯下一个个读书的师大人,使他感受到学校浓浓的向学之风;导师张晋东即使因疫情被困美国,在不时断续的信号中也坚持每周线上开会讨论,使他感受到了责任的分量之重;胡锦矗教授哪怕90多高龄,早晨7点过还能看到他在生科楼办公的身影,使他感受到了孜孜以求的科研精神;而魏辅文院士、张泽钧教授等一代代生科人的科研事迹,则使他感受到了前辈们的榜样力量。



侯金(右二)参加第十八届中国生态学大会


我们与什么样的人在一起,接触什么样的环境,决定了我们拥有怎样的视野和格局。

“我真心为我们学校学院骄傲,我们的学风、我们的老师和我们的传承都让我很受鼓舞,”向榜样学习,一生受用。



侯金(后排右3)参加中科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学术培训


对于未来的发展,侯金目标清晰:“还有很多我想要继续探索的奥秘,我希望能从中得到更多的乐趣、产出更有价值的科研成果。”坚持梦想,永葆初心,在科学的大道上,侯金一直步伐坚定,孜孜不倦的探索着属于自己的宝藏。


往日精彩

 西华师大2021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基本分数线公布


 @小西瓜,今年最重要的学习安排,请关注!


  重要!西华师范大学2021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调剂工作办法
 
图片 / 由本人提供
文字 / 张浪 蒋怡闻 赵丽月 彭碧
责任编辑 / 陈晨
策划制作 / 西华师大报学生通讯社 西华师大新媒体中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